爱游戏体育官方赞助罗马01

图书馆| 信息门户| 教务处| 校友之家| 校历

爱游戏体育官方赞助罗马01: 教育思想大讨论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学习--教育思想大讨论--正文
大学生以学习为中心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1-04-25        文章来源:        浏览:次

大学生以学习为中心的问题


锦城学院党委书记、校长 邹广严教授

(2020年5月)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学习为中心,这已是教育界的共识。学生高质量的学习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也是教育界的共识。影响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三个问题。

一、强度学习

所谓强度学习,实质就是个投入问题。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要素就是提升学习者的投入度。一要投入时间,二要投入精力。时间不够,精力不足,就是轻度。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就研究提出,美国高校要提高质量,第一个条件即学生投身学习。大量研究报告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做出的努力越多,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安排得越紧,他们的成长就越快,收获就越大。

这里要强调的,首先是时间。对于学:脱此,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学生的时间。学生在大学的时间平均为四年,全日历每年时间为365天,按教学日历来算,每年在校时间为40周,每周5天,约200天,其余为假期(包括周末)。学生在这200天里如何安排学习时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假期的165天里如何安排,也是一个问题。这200天为日历教学时间。每天24小时大致可分为三块:1.生活时间(睡眠、吃饭、娱乐、锻炼等活动);2.上课学习时间(这个时间由学校安排,具体到每一天,由课表确定);3.课外学习时间(课外学习时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课程性学习,包括预习、复习、作业、延伸拓展等等;另一类是非课程性学习,包括考研、考证、科研比赛、参加讲座、会议,自由阅读等等。详细分类见表1。)为了讨论方便,我们把只含第一类的课外学习称为狭义的,把包含一二类的课外学习称为广义的。

图片1.png

表1:对学生时间的分配和对课外学习的定义

 

现在,我们来看看国内外的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情况。先来看看日本,根据日本文部省国立教育研究所2016年公布,通过对国立、公立、私立2万名大学生调查,大一大二每周上课的时间约为20课时,大三为16课时;广义的课外学习时间约为每周13小时;另外有兼职的时间约为每周9.3小时。若把兼职的一部分时间视同与课业学习有关,那总的课外学习时间约为20小时左右,课内课外学习的总时间平均为每周40小时左右。

爱游戏体育官方赞助罗马01:我们再看看美国。根据NSSE对全美531所大学和学院近30万大学生的调查,不同专业的大一大二大三的课余学习时间每周13-17个小时(狭义:包括预习、复习、作业),参与课程相关活动时间为每周5-7小时。平均起来,广义的课外学习时间大约每周20-22个小时。另外,美国大学生课外还要做兼职、志愿者社交活动等等。

爱游戏体育官方赞助罗马01:另外,据资料介绍,像美国哈佛、英国剑桥这类顶尖大学,它上课时间相对较少,每学期一般开了3—4门课,但要求每周有1个小时讨论,所以学生的课后阅读时间较长,一般是上课时间的3—5倍。

爱游戏体育官方赞助罗马01:我们国内的顶尖大学——清华大学的情况。据2012年—2013年度调查,清华本科生分年级学分和课外学习时间见下表:

屏幕快照 2021-03-11 下午2.38.05.png

从上表可以看出,清华学生从大一到大四,课外学习时间均在每周18个小时以上。另外,清华学生自我报告,有30.7%的学生每周课外学时间超过30个小时,这已经是很努力了。

但我国的一般性地方院校就不那么乐观了。据中国南方一所师范大学的调查,课外坚持学习和阅读的学生只有30%,另外14%的学生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和学生工作。而西部地区的一所学校,仅有16%的同学会在课余时间学习。有一所地方高职院校,有13.79%的学生课外学习,13.2%的学生参加课外阅读,两项加起来为26.99%,其余为网上聊天玩游戏,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等等。

爱游戏体育官方赞助罗马01近年来大力建设勤奋、向上、严格、刻苦的校风,倡导让师生忙起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投入有了较大的改进。据学工处和团委调查,2019年全校学生行课期间平均每天学习时间为8.11小时,周末每天坚持学习时间为6.06小时,则每周的学习时间约为40~50小时,这是非常可贵的。

根据以上国内外高:汀敖醭恰笔导牡鞑楹头治,我们对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包括课内和课外的时间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就是每周学习总时间以40小时左右为宜,其中课外学习时间以20小时左右为宜,过多和过少都不利于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另外,我们在观察学生对学习的投入时,不但要考虑投入时间的多少,而且还要考虑这些时间的利用效率。这就是学生投入学习的第二个要素——精力,即聚精会神的努力。无论课内学习或课外学习,都需要精力集中和专注。如果时间投入了,但精力分散,东想西想、东张西望,一会玩手机、一会讲小话,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判断精力投入的学术指标是专注度。我们假设学习时间为M ,能集中精力的时间为N ,它们的商即专注度W。

公式为

W=    ×100%

实践证明,专注度越高,说明学生越专心,学习的效率就越好。所以投入时间和投入精力是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的。

当然,要保证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学:徒淌ν河性鹑。学校要安排好教学计划,保证学生有选择地上好该上的课,同时要创造和提供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搞好“两课设计”,保证教学质量,课程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度。布置作业应有适量的延伸和拓展,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家麦肯齐教授的要求,教师在其教学大纲要明确学生课内课外学习时间的比例,一般以1:1为好。

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费伦斯·马顿于1976年提出的。主要含义是学习者主动地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并将它整合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当中去,能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灵活地解决新问题并致力于创造新知识。这种学习对应的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中认知领域目标的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四个层次,属高阶思维。

与深度学习相对应的是浅层学习。浅层学习的主要特征是机械记忆为主,满足于对知识的一般了解和简单理解。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貌似知道得很多,但几乎都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老百姓说是“雨过地皮湿”,没有下深下透。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背诵和记忆成为学习知识的主要手段。

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不但投入不足,而且层次偏低,基本处于浅层学习的水平。如果记忆是浅层学习的特征,我们有的学生也只做到了短期记忆,出了校门把什么都忘了。有一位学生刚毕业,参加就业复试,考的都是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果他只考了二十多分。毛主席在《实践论》里说“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你在学校学的知识一知半解,像乡间老百姓说的“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那怎么能形成长期牢固的记忆呢?没有记忆如何应用?

浅层学习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属于低阶思维,它包括记忆、一般理解等等。在我看来,能做到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已经很不错了。因为要理解就要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就要知道该知识的环境、背景和它的作用边界,而不是蜻蜓点水,囫囵吞枣。

应用,是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过渡。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说明学生学懂了,如果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那就是把知识学活了。因此,我认为学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是深度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当然应当向高阶思维迈进,这就是分析、评价和创造三个层面。只有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才能解决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差、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缺乏的问题。

深度学习是更加注重批判性高阶思维,主动的知识建构,有效的知识迁移和真实问题的解决。它强调的关键词是理解、应用、整合和创造。

学习是一个过程,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有许多不同。

第一,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式不同。深度学习者通过对新旧知识进行迁移和深度思考来获得知识,他们不是简单地回忆和一般地了解,而是积极参与和批判性思考来处理信息。

第二,相对应的思维层级不同。深度学习是以高阶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高投入性学习。学习者往往关注更广泛的背景信息及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

第三,能力标准不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指向问题解决的学习能力,是一种学生通过提取原有经验的解决不同新情景问题的能力。

第四,学习内涵不同。深度学习不同于机械记忆和对知识的简单理解,而是对学习本质的探寻。深度学习的内涵,主要包括知识迁移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新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做到学生深度学习,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下功夫。

从学校的角度,重点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要创造环境和氛围。作为隐性课程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深度学习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宽松且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严格和刻苦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态度认真和精力投入。二是教师要首先改变。要想学生深度学习,首先必须教师有效教学。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坚持两课设计,坚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坚持学业挑战度,坚持与学生对话、交流和反。芄患し⒀骄渴窖暗男巳ず腿惹,这都会把学生带到深度学习的情景之中。

而从学生的角度,也需要做好三件事。

首先要有内在动机,有学习的欲望和要求。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有“好之者”“乐之者”的心态,是深度学习的前提。

其次,要有学习方法。孔夫子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方面就是深度学习的好方法。

再次,注重创新和应用。利用学到的知识开拓延伸,可以推己及人,举一反三。利用知识去解决一个问题或做好一个项目,或参加一项比赛,或参加一场专题辩论,所得到的印象比读一本书都深刻。

三、科学学习

千百年来我们的教育都在研究如何教,如何培养。对于如何学习研究得少。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刻苦”和“严格”这两条,多是态度层面,也有涉及学习方法的,多是博闻强记一类。

近代以来,对学习的研究逐步深入。把学习与心理学联系起来,是近几百年的事。把学习与脑科学联系起来,则是近百年的事。把学习作为一门科学,建立学习科学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几十年的事。

研究学习科学,达到科学学习,是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使我们的学习行为符合脑神经——认知科学的规律,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有效性)和质量(获得感)。例如我们要把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这是深度学习不可缺少的。从脑科学的观点,那就要通过对自己(指学习者对自己)或他人(指教育者对学习者)重复信息的过程来形成记忆,反复练习有助于强化记忆。著名的10000小时定律就是这个道理。又如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等方式接受信息,其理解是浅层的,而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对话得到的效果是深层的,叫做生成效应。再如,有时让事情变得有点困难反而能引起更好地学习,就是说适当增加课程的难度或挑战度,使他们在理解的过程中增加对信息的加工,从而加深了理解和记忆。正如民间所说,不费力气的学习,如同沙滩上绘画,风一吹就没了。

还有一个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内,个体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人体对大脑的血糖和氧气供应是有限的,如果某个区域消耗了更多的血糖和氧,其他区域只能处于相对不活跃状态。这使得我们在某一时刻只能处理数量有限的项目。一旦我们接受到的信息超过了大脑所能承受的范围,大脑就会陷入认知过载。认知过载将造成效率下降,甚至带来负面效果。这就科学解释了为什么一节课的时间不能过长,两节课之间要有一个间歇,为什么学生每天要安排一定时间的课外活动,而不能全天饱和地安排学习。懂得这样一个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安排教学和学习时间是大有好处的。

总的来说,我们要实行以学习为中心,就要做到强度学习、深度学习、科学学习。要从理论上搞通,在实践上落实,形成一个以学习为基础的高质量发展大学教育的大好局面。


0
快速联系
  • 招生电话:028-8758 0030
  • 校办电话:028-8758 0068
  • 校办传真:028-8758 0069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源大道1号
  • 邮编:611731


友情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四川省教育厅
  • 四川大学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爱游戏体育官方赞助罗马01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